-
全球变暖将使1/6物种消失
对100多项小型研究进行的一项新的分析表明,如果气候变化仍然以目前的进程发展,地球上多达1/6的物种将消失不见。 研究人员指出,气候变暖会导致部分动植物物种因种种不适应而发生种群数量减少、迁移、生态退化,一些濒危物种难逃灭绝厄运。 并未参与该项研究的美国布朗大学保护生物学家Dov Sax表示:“所...
-
研究称4万年前狗就成为人类最好的朋友
刊登在最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半月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人类和狗之间的亲近关系可以追溯到2.7万至4万年前,而不是此前所认为的1.6万年。 从很多年前开始就存在一种激烈的、有时甚至自相矛盾的科学辩论,试图查明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近人类,并一点一点变成狗的。似乎因为种种难以弄清的原因,狼在某个时期放...
-
章鱼等头足类动物皮肤可以识别外界色彩
章鱼等头足类动物外观是迷人的,甚至有点吓人,因为头足类动物可以基于其周围环境进行变色。这种能力之前被认为是主要依靠视力,因为头足类动物可以直观地查看环境中的基本变化来伪装自己。然而,新的研究表明,识别色彩所需的蛋白质也存在于头足类动物皮肤,使它们能够检测不同种类的光,而无需大脑发出指令。 这项研究...
-
动物眼睛虹膜里的黑视素有大用
最近,美国科学家对猫的眼睛进行研究后发现,猫眼虹膜不需要经过大脑神经就可以看清黑暗环境中的物体,这是因为猫眼虹膜中的一种光敏感色素起着关键作用。 科学家称,猫眼瞳孔肌的运动不需要通过大脑神经信号来控制,而是由虹膜中的一种光敏感色素控制。 之前科学家认为哺乳动物靠眼睛和大脑之间的信号来调整瞳孔的大小...
-
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
5月22日是世界野生动物保护日,5月23日播出的《杨澜访谈录》特别专访了野生动物的电影纪录片的制作者,德瑞克·朱伯特和贝弗利·朱伯特夫妇。他们已经在博茨瓦纳的野生环境中定居长达30年的时间,前后一共拍摄了25部野生动物的纪录片,获得8次艾美奖。他们用自己传奇般的经历告诉我们: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
-
海洋公园的海豚将何去何从?
把动物园的动物放归大自然?是的,你没有看错,韩国首尔动物园里的两只海豚将会在6月重获自由。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成本问题,它们很有可能也是最后一批被放生的海豚。 Taesan(前)和Boksoon是首尔动物园水族馆的两只海豚,它们又在学习吃活鱼了。预计今年6月时候,它们会被放生到济州岛海域。 撰...
-
科学家发现控制蚊子性别基因 有望应用于控制黄热病传播
据外媒报道,一组科学家团队已经发现一种从基因层面将雌性蚊子胚胎转化为雄性的方法。该发现已经以论文形式发表在《科学快 讯》期刊上,从食性上来说,只有雌蚊子才会盯人,让卵发育成熟。雄蚊子属于危害较少的“素食主义者”。从基因技术改变蚊子性别,可以让蚊子种群的雄性占多 数,族群繁衍能力降低,以阻断黄热病等致...
-
《星际穿越》的末日场景绝非耸人听闻
动植物相继灭绝,农作物中只剩下玉米可以存活,整个地球被风沙席卷,人类迎来末日……这是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中描述的场景,这一天真的会到来吗? 科学家的研究表明,情况不容乐观。 物种灭绝趋势仍在继续 曾经,乳齿象、猛犸象、麋鹿、剑齿虎、美洲豹等各种各样的大型哺乳动物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之后,现代人类...
-
离恐龙鸡更进一步
“鸡恐龙”的讨论上周点亮了科学世界,研究者们宣称他们已经把鸡胚胎的嘴改良为类似它祖先恐龙的嘴鼻部分。虽然一些专家赞扬了这个功绩,但一张嘴仅仅是把一只鸡变成恐龙需要的众多修改之一。 考虑到这些障碍,科学家离创造出一只恐龙鸡有多远呢? 一位来自蒙大拿州立大学古生物学的教授、落基山古生物学博物馆的馆长Ja...
-
恐龙化石怎么形成的?
犹他州东部采石场挖出了侏罗纪恐龙的骨架,经过长达数百万年甚至是千万年的地质等作用,这些恐龙的遗骨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恐龙化石,深刻记录了当时地球上所发生的事件。然而,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呢? 科学家对化石形成环境进行调查,发现低氧的土堆是个理想的选择,当然还应该快速被“埋葬”,避免“拾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