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该分类下还没有文章!
黑犀(学名:Dicerosbicornis)又称黑犀牛、非洲双角犀、尖吻犀,体长:280-330厘米,身高:肩高143-160厘米,是犀科黑犀属的唯一一种,产于非洲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喀麦隆、南非、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尽管名叫黑犀,它们体表颜色实际上更接近于灰白色,这个名字一般被用来区别于白犀,事实上这两种犀牛的区别不在于颜色,而主要在于体型,黑犀要比白犀小许多,吻部尖且能伸缩卷曲,头抬起,以树叶为食。[1]
黑犀栖息于森林与草地的过渡区,一般在茂密的多棘灌丛
或刺槐灌丛地区。独栖或2~3只同栖,并有一定势力范围,用尿来标记领域。它们以树叶、灌丛、落地果实和杂草为食,一般在早晨和傍晚出来觅食,每天至少要喝一次水。白天在树荫下休息,天气炎热时在泥水中滚来滚去。它们的视觉和嗅觉灵敏,但视力差。黑犀素有脾气不好的恶名,有时会攻击车辆、人和营火。短距离奔跑时速约45公里,最高可达52公里。雄性虽然是独居,但在一个水塘相遇时却能相互容忍,但有时也会对后来者进行驱逐,驱逐方式是大声喷鼻和用脚掌拍打地面。雄性之间是很少相互接触的。黑犀胆小,爱睡觉,喜群居,小牛犊十分依恋母亲。皮肤虽很坚硬,但其褶缝里的皮肤十分娇嫩,总有寄生虫生在其中,所以它常用稀泥保护身体以防昆虫叮咬,在泥中打
滚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其不能出汗,需用此保持身体凉爽。黑犀身上会生长一些讨厌的扁虱和其它寄生虫,而小犀牛鸟非常喜欢这种食物,它们通常停在犀牛的身上到处找这些寄生虫吃,犀牛感到非常惬意,当然这是有回报的,当有大型猛兽出现时,犀牛鸟会发出一种很小的警告声音,犀牛便会警惕起来并及早做好反击或逃跑的准备。[3]
成年黑犀为独居动物,只在交配的时候在一起生活。
交配的黑犀会一起生活2~3天甚至几周。孕期约为15~16个月。每胎一仔,出生时的小黑犀重量约为35~50公斤。哺乳期长达2年。2~3年后即离开母亲。母黑犀的性成熟期为5年,公黑犀为7年。野生黑犀的平均寿命为35~50年。人工饲养下,寿命可达45年。
黑犀是分布最广、数量第二多的一种犀牛,分布在非洲东部和中部、南部的小范围地区,北至苏丹东北部,西至尼日利亚东北部。栖息在丛林地带。[3]
体型大的犀牛在渐新世(约距今3600万~2500万年前)出现,其中包括当时最大陆生动物-巨犀,它体格健壮、高大,腿长,颈也比现代犀牛长一些,体长约8米,身高5米。巨犀在中国最早出现在渐新世早期,至中新世初期就已经全部灭绝了,生存了约3300多万年。现代在亚洲的苏门达腊犀的祖先也是在渐新世出现的。
中新世(距今2500万~1200万年前)的后期,出现了独角犀牛的祖先。目前,独角犀牛仅存爪哇犀和印度犀,均分布在亚洲。在中新世以后出现的犀牛体型与现代犀牛相接近。其中有下唇比上唇略大些的大唇犀,下颌有两颗大牙向前伸出,生活在沼泽地带,以水中的植物为食。
上新世后期(约300万年前),双角犀牛出现。而现今的双角犀牛有苏门达腊犀牛、白犀牛和黑犀牛都是双角的。
第四纪(180万年前至今)时期人类已经出现,早期的犀牛以板齿犀、披毛犀为代表。板齿犀个体巨大,5米长,身披厚甲,在额部生有大角,约2米长,牙齿的齿冠高,呈方柱状,草地上生活,更新世时期在中国华北的及欧洲等地曾有板齿犀生活;披毛犀和猛犸象外形相似,巨大的身体及长着粗毛的厚皮可以抵御寒冷,长鼻上有一对巨角,前面一支最长可达1米,生活在寒冷地带。这两种犀类先后在不同的时期都已经灭绝了。
东部黑犀D.b.michaeli
西部黑犀D.b.longipes
中南部黑犀D.b.minor
西南部黑犀D.b.bicornis[4]
黑犀牛再次返回肯尼亚北部桑布鲁的辽阔牧场(神秘的地球配图)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中国科学报(鲁捷):多亏动物保护团体和环保人士的努力,近日黑犀牛再次返回肯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