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该分类下还没有文章!
鲥鱼为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因每年定时初夏时候入江,其他时间不出现,因此得名。产于中国长江下游,以当涂至采石一带横江鲥鱼味道最佳,素誉为江南水中珍品,古为纳贡之物,为中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鲥鱼与河豚、刀鱼齐名,素称“长江三鲜”。继扬子鳄、中华鲟、白鱀豚、胭脂鱼之后,长江鲥鱼也遭遇种群危机。
鲥鱼对水温要求较高,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2摄氏度,低于7摄氏度或者高于30摄氏度时就不摄食并出现死亡,在水中总是不停游动。
鲥鱼为滤食性鱼类,主要以浮游生物为主食,有时亦食硅藻及其它有机物的碎屑;但在生殖洄游期间,亲鱼很少进食。
分布中国南海及东海,亦见于长江、珠江、钱塘江等流域的中、下游。
性成
熟年龄一般为3+龄。每年2月下旬至3月初,生殖群体由海洋溯河作生殖洄游,在5~7月,当水温达28℃左右时,即在江河的支流或湖泊中有洄水缓流、沙质底的江段繁殖。产卵时间多在傍晚或清晨,生殖后亲鱼仍游归海中。幼鱼则进入支流或湖泊中觅食,至9~10月才降河入海。鲥鱼在长江的产卵场,比较集中在鄱阳湖及赣江一带,少数逆水而上到洞庭湖入湘江,极少数上溯到宜昌附近。在珠江,则主要在西江下游江段产卵,上溯可达广西桂平。鲥鱼入江河产卵时鱼群集中,形成捕捞旺季。鲥鱼的肉味甘、性平,归脾、胃经,能温中开胃,补益虚劳、强壮滋补、温中益气、暖中补虚、开胃醒脾、清热解毒、疗疮。宜连鳞蒸食,鲥鱼蒸后,以其流下之油,可涂抹烫伤处。鲥鱼肉嫩味鲜美,鳞下多脂,脂肪含量很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有益。[3]
鲥鱼曾与黄河鲤鱼、太湖银鱼、松江鲈鱼并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鱼”。早在汉代就已成为美味珍馐,东汉名士严光(子陵)以难舍鲥鱼美味为由拒绝了光武帝刘秀入仕之召。因其地有严子陵钓台,当地别称为“子陵鱼”。春江鲥鱼以唇有朱点者为上品,据说系严子陵用朱笔点过。[4]
鲥鱼最为娇嫩,据说捕鱼人一旦触及鱼的鳞片,就立即不动了。所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称其为“惜鳞鱼”、“南国绝色之佳”,并做诗赞曰:“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鲈鱼。”从明代万历年间起,鲥鱼成为贡品,进入了紫禁皇城。至清代康熙年间,鲥鱼已被列为“满汉全席”中的重要菜肴。[3]
人工繁殖多采用产卵季节捕获的天然成熟鲥鱼。渔具宜用长60m、高2m、网线直径0.25mm的锦纶丝三层刺网。内网高而松驰,作业时形成囊袋。下网后要注意观察,及时取鱼。取鱼要在水下进行,尽量少碰鱼体以减少应激。捕获的亲鱼要迅速暂养于船舱内,水中最好添加质量分数0.2%的食盐,并不断换水或充气,谨防缺氧死亡。所捕雄亲鱼要尽快取得其精液保存于冰瓶内,待遇到有流卵的雌亲鱼时,立即进行干法人工授精。获得的受精卵用尼龙袋充氧运往环道或其它孵化器内孵化。孵化用水要求控制水温25~32℃,最适27~30℃,溶氧量大于4mg/L,pH值6.5~7.5,流速0.25~0.3m/s。受精卵在14~20h内即可孵出鱼苗。[5]
1.鱼苗培育
由于人工孵化的鱼苗体弱易伤亡,故整个仔鱼期都宜在与天然环境相似的孵化环道中进行,水质要求同于孵化用水,并保持0.1%~0.2%的食盐质量分数,以防止车轮虫感染引起死亡。前期投饵要用50目筛绢制成的浮游生物网捞取浮游生物定时、定点投喂,日喂3次;后期(鱼苗长至1.5cm时)要用1mm孔距的窗纱过滤饵料,投饵量约为鱼苗体重的1.5倍。为保持池水清新,每隔3d就要用皮管吸取环道底部的污物,皮管的入水端要用适当密度的窗纱包裹,以防鱼苗被吸出。鱼苗经5周培育,长到2.5cm以上时即可转入池塘培育鱼种;或为保护水产资源进行人工放流。
2.池塘放养技术
池塘水深2~2.5m,放养前1周要清塘消毒,施基肥7500kg/h㎡,并设增氧机。放养前3d每天泼洒30kg/h㎡黄豆浆,用以繁殖池塘中浮游生物。放养后每天再泼洒22.5kg/h㎡黄豆浆,使水质呈淡绿色或淡褐色,以保证鲥鱼有充足的浮游生物饵料,一般要求浮游生物数量保持在300个/L以上。尽量保持池水既肥且活,溶氧量必须大于3mg/L。
另外,由于鲥鱼在15℃下活动缓慢,13℃左右死亡,故当入秋后水温临近15摄氏度时,应把鲥鱼移入室内越冬。室内水温控制在20℃以上,每天投饵1次。又由于鲥鱼在17℃时摄食正常,故当开春室外水温稳定上升到17℃以上时,再移到池塘养殖。
长江鲥鱼是“长江三鲜”之一,然而却已近30年不见踪影。日前,新闻晨报记者历时近1月,沿长江而上,分别在它们曾经出没的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多番寻找。辗转近千里,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