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该分类下还没有文章!
震旦鸦雀,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被称为“鸟中熊猫”。它的名字非常中国化,古印度称华夏大地为“震旦”。这种鸟的第一个标本采集发现是在中国南京,所以定名为震旦鸦雀。
震旦鸦雀是一种体型长约18cm的中型鸦雀,已被列入国际鸟类红皮书,为全球性濒危鸟类。目前其分布仅限于黑龙江下游及辽宁芦苇地和长江流域、江苏沿海的芦苇地。
在人类靠近的情况下,震旦鸦雀个体或者集群会采取逃逸、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或这些行为的组合做出反应,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常常伴随出现,人类接近时,出现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的个体和集群的比例呈现明显的月变化,在繁殖季节(4-9月),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出现的平均比例远低于非繁殖季节(10月-次年3月),出现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的集群比例随着集群大小的增加而增加。
震旦鸦雀的集群大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繁殖季节以单只和较小集群为主,而非繁殖季节以较大集群为主.人类接近时,不同季节和不同集群大小中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的出现与否呈现极显著的差异,方差分量估计表明警戒行为表现的差异主要由集群大小引起。
震旦鸦雀也是快乐的小精灵,它们的叫声急促而连贯,非常好听,唱得高兴的时候,它们还会展翅欢唱,可是力度并不大,但扇翅膀的频率比较高,一边振翅,一边低唱。
震旦鸦雀喜欢吃苇杆里和芦苇表面的虫子,震旦鸦雀性活泼,结小群栖于芦苇地。专家们称为“芦苇中的啄木鸟”。它飞行能力很差,必须依赖芦苇荡的环境生存。
震旦鸦雀常常用粉黄色的脚爪牢牢地钩住芦苇秆,就像一名手拿钢枪的小战士站在枝头张望,一发现有虫子,它们就会像啄木鸟一样用坚硬的嘴敲打芦苇秆,发出清脆的响声,把藏在芦苇皮里的虫子揪出来吃掉。为了觅食,它们常常会在芦苇秆之间跳来跳去,有趣的是,如果一不小心,到了芦苇的最上端,因为芦苇上端很细,承受不了它的体重,于是被压倒在地上,它们会再次跳起,跃到别的芦苇上觅食。有时它们也会偷吃蜘蛛网上的虫子,不劳而获。
震旦鸦雀分布仅限于黑龙江下游及辽宁芦苇地和长江流域、江苏沿海的芦苇地。河北衡水、山东济宁、山东东营、上海、黑龙江大庆等地也发现了比较可观的震旦鸦雀种群,标志着这一物种数量的发展壮大。
震旦鸦雀每窝产2~5枚卵,当中能孵出雏鸟2~4只。哺育初生儿的时间大概在9~11天,由雌雄共同承担。雏鸟刚离巢时不能飞行,必须借助密集的芦苇秆攀爬、跳跃。小雏鸟还不会主动觅食,离巢后必须由爸妈带着喂养十多天,之后,它们才会由爸妈递食变成爸妈搜寻食物、雏鸟啄取。可爱的是,此时期递食和搜寻食物主要由雄鸟完成,雌鸟尾随,“两人”的角色完全换了位。
2、震旦鸦雀黑龙江亚种(学名:Paradoxornisheudeipolivanovi)。分布于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东北兴凯湖。
南京作为震旦鸦雀的模式标本产地,20世纪80年代曾有过记录,但此后20年再也没有见到过。
2007年2月江苏野鸟会在最后一站六合龙袍镇湿地调查中,发现了80多只震旦鸦雀,这是一种全球濒危物种,并创下全国一次性发现震旦鸦雀数量最多的纪录。
2007年,专家们在江北一片保存相对完整的芦苇荡,找到了南京震旦鸦雀仅存的栖息地,足足100只,之后震旦鸦雀再次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2013年4月,[3]河南商丘黄河故道新郑阁水库一带发现震旦鸦雀的踪影,在故道的北岸与山东接壤处,二三百亩芦苇荡就是震旦鸦雀的栖息地,自发现震旦鸦雀以来,这些美丽的小精灵就没离开过这片芦苇荡。但是,因其栖息地已被列为开发区,该地区的震旦鸦雀种群生存前景依然堪忧。[1]
2013年5月初,震旦鸦雀的行踪无意间被绍兴一名摄鸟爱好者发现,发现有十多只震旦鸦雀,还有筑在芦苇中的鸟窝,窝里还有幼鸟。[5]
2014年6月5日下午,河南商丘爱鸟协会会长陈海偕同商丘市爱鸟协会成员来江苏沛县进行旅游景点考察。意外看到了三只疑似鸦雀在芦苇上跳动、嬉耍。专家分析千岛湿地的芦苇荡里有很多这种鸟,特别是冬季芦苇枯黄时,这种鸟会成群结队地在芦苇上蹦跳,感觉目前数量不会低于一千只。
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震旦鸦雀现身黄河湿地,近期,封丘县摄影爱好者在该县黄河湿地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拍摄到了这一珍稀动物。昨天,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