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蜥蜴和一些有袋动物拥有一种名为“半阴茎”的结构。这些分叉的结构不能算作两个阴茎,也不能算作半个阴茎,它们可能有某些用途。 半阴茎的样子和它的名字差不多。它...
撰文:Liz Langley 堪萨斯州曼哈顿岛上的日落动物园内,一只大壁虎朝着照相机做鬼脸。 我在佛罗里达州生活时,只要打开大门,肯定会有一只壁虎或一种蜥蜴夺...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蛇一直占据着半壁江山,从汉高祖斩白蛇,到白娘子渡众生,蛇的形象亦正亦邪、亦敌亦友。但更多的时候,蛇往往都是以一个妖孽的形象示人,比如鸡冠蛇。 ...
蜥蜴(Lizard),俗称“四脚蛇”又称“蛇舅母”,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1]。属于冷血爬虫类,其种类繁多,在地球上分布大约有3000种左右,我国已知的有150余种。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其生活环境多样,主要是陆栖,也有树栖、半水栖和土中穴居。多数以昆虫为食,也有少数种类兼食植物。蜥蜴是卵生,少数卵胎生。蜥蜴与蛇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周身覆盖以表皮衍生的角质鳞片,泄殖肛孔都是一横裂,雄性都有一对交接器,都是卵生(或有部分卵胎生种类),方骨可以活动。
有些被称为蛇蜥的种类脚已经退化,只留下一些脚的痕迹构造。它们因为有眼睑和耳朵,所以能与蛇区分。
许多蜥蜴能变换它们的颜色以因应环境的变化或压力,例如变色龙。
蜥蜴亚目(Sauria)爬行类(爬虫类)的统称。与其近缘的蛇亚目(Serpentes)合
计占整个现存爬行类的95%。共分18科,3,000多个种。热带地区种类和数量最多。从北极到非洲南部、南美洲和澳大利亚皆有分布。蜥蜴的身体外形及大小在爬行类中差异最大。体长从3公分(1吋,壁虎)至3公尺(10呎,巨蜥)。体重最轻者不足1克,最重者多于150公斤。身体多细长,具长尾,多具4肢,除鼻孔、口、眼及泄殖腔开口外,体表覆以鳞片,一对眼睛和一对耳孔。如无外耳孔,则鼓膜位于表面,有些种于头和体鳞下真皮内有骨鳞。鳞的表面覆以一层角蛋白。某些蜥蜴具鳞器官,鳞片锯齿状边缘突出刚毛,可能用司触觉。许多蜥蜴,尤其是避役(变色龙)和安乐蜥,能改变体色,可从亮绿色变为深巧克力褐色,体上线、带斑纹亦可忽隐忽现。[3]变色机制为黑色素细胞中色素颗粒的移动,颗粒集中时色浅,分散时色深。有些蜥蜴颈部具可伸展的皮褶,头上有角或盔,或喉部有棘或皱褶等。头颅的前部由薄的软骨和膜构成。眼睑多可动,两眼之间隔以薄层垂直的眶间隔,眶後骨与鳞骨形成的骨杆上有一个顳孔。上腭能相对于颅的其他部分而运动,有方骨,口可大张便于吞食猎物。多数蜥蜴具四足,後肢肌肉有力,能迅速奔跑及迅速改变跑动方向,Cnemidophorus属时速达24公里(15哩)。有几科蜥蜴身体延长,四肢缩短,乃至无肢体。壁虎、鬣蜥属(Uta)及Acanthodactylus属的趾上多缘饰以增加其表面积并防止陷入沙中,壁虎能在垂直的玻璃板上爬行。避役每足5趾,藉皮肤构成的蹼分为内外两组,在後肢外侧3趾、内侧2趾各成一组,前肢反之,适雄体具成对的交接器官──半阴茎。王蜥能跑过短距离的水面。
大部分的种类为肉食性,以昆虫、蚯蚓、蜗牛,甚至老鼠等为食。但也有以仙人掌或海藻为主食,或是杂食性的。
多数蜥蜴以昆虫及部分啮齿类为食,偶食家禽,其牙尖锐,具3个牙尖。草食性者(如鬣蜥)的牙冠宽,呈叶状,具锯齿状切缘。以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为食者(如凯门蜥属〔Dracaena〕)于腭後部有钝圆的牙用以碾碎。美国西南部的希拉毒蜥(Gilamonster)及其墨西哥近缘种(Heloderma属)有毒,于激怒时方咬人,但罕致命,其下腭各牙内侧有纵沟或褶用以引出毒液。多数蜥蜴的牙生于上腭骨、前腭骨及牙骨的边缘,少数种生于腭上。胚胎期前腭骨上有「卵牙」,从吻部向前突出,用于钻破卵壳,孵出後即退化。牙著生的方式多为侧生式,部分种为顶生式,避役的两眼可独立运动。许多蜥蜴有盐腺用以排出矿物质盐。肩带存在。
蜥蜴生境各异,生活于地下、地表或高大的植被中,沙漠及海岛中均可见。仅存的海生种为加拉帕戈斯群岛(GalapagosIslands)的海鬣蜥,食海藻。有几种蜥蜴部分水栖,食淡水生物。对蜥蜴最为重要的环境因素为温度[1],许多种有其「最适温度」,会晒太阳以升高体温,使之高于气温。生活于寒冷地区的种冬眠。昼长对蜥蜴亦有影响。大部分蜥蜴为卵生,卵产于所挖穴中,树木、岩石的裂缝中,或落叶层下。有些蜥蜴(尤其是生活于高海拔、高纬度地区者)为卵胎生或胎生。多无护卵习性,但五线圆筒蜥(Eumecesfasciatus)在孵化期间守在卵边。少数种(如Lacerta属及Cnemidophorus属)有孤雌生殖。泄殖肛孔位于尾基部腹面,是尾与躯干部的分界。後者的孤雌生殖型为两个两性种的杂种。许多壁虎将卵产于同一地点。豢养条件下希拉毒蜥寿命可达25年,壁虎达20年。多数蜥蜴昼间活动,壁虎多在薄暮至破晓之间活动,并能发出大声(而大部分蜥蜴不能发声)。蜥蜴的捕食方式为静候或搜寻。许多蜥蜴能将尾部自割,断下的尾能迅速扭动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蜥蜴得以逃脱。许多蜥蜴有领域行为(包括领域表演)或求偶表演。许多种有股孔,可能用来分泌化学物质以吸引异性。蜥蜴对于人的经济意义不大。某些鬣蜥可食,有些可制革。壁虎栖于居室,可捕害虫,但可能传播沙门氏菌。蜥蜴是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材料,又常饲为玩赏动物。蜥蜴是变温动物,在温带及寒带生活的蜥蜴于冬季进入
休眠状态,表现出季节活动的变化。在热带生活的蜥蜴,由于气候温暖,可终年进行活动。但在特别炎热和干燥的地方,也有夏眠的现象,以度过高温干燥和食物缺乏的恶劣环境。可分为白昼活动、夜晚活动与晨昏活动三种类型。不同活动类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食物对象的活动习性及其他一些因素。个体蜥蜴的活动范围很局限。树栖蜥蜴往往只在几株树之间活动。据研究过的几种地面活动的蜥蜴,如多线南蜥等,活动范围平均在1,000平方米左右。有的种类还表现出年龄的差异。刚孵出的蝘蜓(Sphenomorplus)多在孵化地水域附近活动,成年后才转移到较远的林中活动。
大多数蜥蜴吃动物性食物,主要是各种昆虫。壁虎类(Gekkonids)夜晚活动,以鳞翅目等昆虫为食物。体型较大的蜥蜴如大壁虎(蛤蚧,Gekkogecko)也可以小鸟,其他蜥蜴为食物。巨蜥(Varanus)则可吃鱼、蛙甚至捕食小型哺乳动物。也有一部分蜥蜴如鬣蜥(Agama)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由于大多数种类捕吃大量昆虫,蜥蜴在控制害虫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很多人以为蜥蜴是有毒动物,这是不对的。全世界6000种蜥蜴中,已知只有两种有毒毒蜥,隶属于毒蜥科(Helodermatidae),且都分布在北美及中美洲。这种现象叫做自截,可认为是一种逃避敌害的保护性适应。自截可在尾巴的任何部位发生。但断尾的地方并不是在两个尾椎骨之间的关节处,而发生于同一椎体中部的特殊软骨横隔处。这种特殊横隔构造在尾椎骨骨化过程中形成,因尾部肌肉强烈收缩而断开。软骨横隔的细胞终生保持胚胎组织的特性,可以不断分化。所以尾断开后又可自该处再生出一新的尾巴。再生尾中没有分节的尾椎骨,而只是一根连续的骨棱,鳞片的排列及构造也与原尾巴不同。有时候,尾巴并未完全断掉,于是,软骨横隔自伤处不断分化再生,产生另一只甚至两只尾巴,形成分叉尾的现象。我国壁虎科、蛇蜥科、蜥蜴科及石龙子科的蜥蜴,都有自截与再生能力。
大多数蜥蜴是不会发声的。壁虎类是一个例外,不少种类都可以发出宏亮的声音。蛤蚧鸣声数米之外可闻。壁虎的叫声并不是寻偶的表示,可能是一种警戒或占有领域的信号。
蜥蜴的寿命主要根据动物园饲养的资料,飞蜥2~3年,岛蜥4年,多线南蜥5年,巨蜥(Varanussalvator)12年,毒蜥(Helodermasuspentum)25年,最长的纪录大概是一种蛇蜥(Anguisfragilis)54年。这些数字并不完全反映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只可能作一参考。
蜥蜴类具交接器,行体内受精。一般在春末夏初进行交配繁殖。有的种类的精子可在雌体内保持活力数年,交配一次后可连续数年产出受精卵。在一部分蜥蜴中只发现雌性个体,据研究,它们是行孤雌繁殖的种类。这类蜥蜴的染色体往往是异倍体。有的正常行两性繁殖的种类,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会改行孤雌繁殖,据认为,孤雌繁殖有利于全体成员都参与产生后代,有利于迅速扩大种群,占据生存领域。
多数种类蜥蜴系卵生(Oviparous)、一般于夏季产卵于温暖潮湿而隐蔽的地方。卵数由一二枚到十几枚不等。卵的大小与该种个体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壁虎科的卵略近圆形,卵壳钙质较多,壳硬而脆。其他各种蜥蜴的卵多为长椭圆形,壳革质而柔韧。
有的蜥蜴卵在母体输卵管后段(“子宫”)就开始发育,直到产出仔蜥,叫做卵
胎生(Ovoviviparous)。石龙子科中不少种类为卵胎生,其余各科蜥蜴多为卵生。同一属中有的种类为卵生,另一些种类则为卵胎生。譬如南蜥属中多线南蜥(Mabuyamultifasciata)为卵胎生,多凌南蜥(M.multicarinata)为卵生。又如滑蜥属中两个相近种秦岭滑蜥(Scincella.tsinlingensis)为卵胎生,而康定滑蜥(S.Potanini)却为卵生。我国特产动物鳄蜥(shinisauruscrocosilurus)在当年年底仔蜥就在母体输卵管内发育成熟,但延滞到第二年5月才产生母体外。解剖怀孕后期的鳄蜥,成熟仔蜥已无卵黄,而母体输卵管壁布满微血管网。可能发育后期的仔蜥依靠母体提供营养,应属于少数胎生(Viviparous)蜥蜴之一。蜥蜴一般每年繁殖一次。但在热带温暖潮湿环境的一些种类,如岛蜥(Emoiatrocostata)、多线南蜥、蝎虎(Platyurusplaryurus)、疣尾蜥虎(Hemidactylusfrenatus)与截趾虎(Gehyramutilata)等则终年都可繁殖。
蜥蜴多在海拔1,000米左右或以下的地区生活。少数种类可生活于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如秦岭滑蜥、山滑蜥、康定滑蜥等。西藏沙蜥与喜山鬣蜥是垂直分布最高的少数蜥蜴,它们的生活地区常在海拔4,000米左右。
【出处】《吉林中草药》
【拼音名】XīYì
【别名】马蛇子、麻蛇子(《吉林中草药》)。
【来源】为蜥蝎科动物丽斑麻蜥的全体。夏、秋季捕捉,捏死,以铁丝穿头,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全长约13厘米。背面棕绿色,由前至后共有明显的六排浅色圆形眼斑,成方格状排列;腹面色浅,无斑。头部三角形,吻长较眼耳间距短;鼻孔一对,周围有鳞2片;下颏鳞四对。背部鳞细小。腹面鳞光滑,成横形排列。四肢发达,各有5趾。尾长,其鳞片排成环状。
【生境分布】栖息于干燥砂地、山坡及平原地带麦田附近。分布我国东北及甘肃、内蒙古西部、河北、山东、山西、陕西、青海等地。
【功能主治】消瘿散瘰。治淋巴结结核。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个。外用:研末调敷,适量。
【附方】
①治淋巴结结核:马蛇子一个,焙干研面,鸡蛋三个。一端开小孔.将马蛇子面分三份,分别装入蛋内,用纸封固,放炭火上烧焦,研细面,香油调敷患处。(《东北动物药》)
②治羊病风:蜥蜴一个。用瓦焙干,研细末。黄酒冲服,日服一次。(《吉林中草药》)
③治小便不通:蜥蝎三个,蝼蛄七个(去头)。捣成泥状,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以马蛇子焙干存性,研粉装胶囊内服,每次0.6~0.9克,每日1次。临床观察488例,显效75例(15.5%),好转263例(59.5%),总有效率为75%。实践中发现,对痰多患者疗效较好,无痰病人疗效不佳。因此,又对131例痰多患者进行了疗效观察,结果显效34例(25.6%),好转79例(60%),总有效率为85.6%。其后又发现对辨证属于痰热者疗效不好,甚至可使病情加重。为此,又进一步选择寒痰型和湿痰型患者40例进行观察,结果显效19例(47.5%),好转14例(35%),总有效率为82.5%。副作用:部分病例有口干舌燥等反应。根据药物效果及其反应,作者认为,蜥蜴药性似属"温"性;其作用主要是抑制痰液的分泌,因为患者服药后不是使痰变稀容易咯出,而是痰量自觉减少,甚至完全消失。对咳、喘疗效不明显。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和所有蜥蜴一样,阿根廷黑白泰加蜥依赖于周围环境保持温暖。不过,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随着泰加蜥的交配季节开始变热,这种蜥蜴的身体也在升温。 一项日前发表于《...
网友评论说,这两个蜥蜴一定是情敌!我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啊! ...
一些蜥蜴养殖爱好者可能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长时间地离开家里,使得家里的宠物蜥蜴无人照顾,因而转让多年饲养的爱宠。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不过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大可不必...
撰文:James Owen 一项最新研究指出,科学家们近日在科索沃发现一条三尾蜥蜴,目前科学已知的三尾脊椎动物很少,而这只古怪的爬行动物就是其中之一。 蓝喉锯...
小狗、母鸡、青蛙、蜘蛛……沈阳一名5岁的女童盈盈,可以通过言语,徒手将这些动物、昆虫“催眠”。 女童老师李振泉表示,这些本领都是女童自己摸索的,没有经过专门训...
据英国《每日邮报》8月2日报道,近日,德国一名摄影师在德国克雷菲尔德动物园精心拍到了一组动人的动物照片。照片中,一只绿色蜥蜴和一只狨猴亲近无比的互动引起许多人...
如图所示,这是在泰国境内发现的一枚远古蜥蜴化石蛋,大小接近麻雀蛋,其历史可追溯至1.25亿年前,与现代蜥蜴蛋不同的是它具有坚硬外壳。 据国外媒体报道,钮扣大小...
近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则演化研究显示,澳洲鬃狮蜥的野生种群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出现性别反转。此前在蜥蜴中发现过一种性别相关的变化——由染色体决定其...
《每日邮报》26日报道,英国Merseyside一家爬行动物养殖场日前孵化出了一条有着两个头的棱皮蜥,据称全世界只有四例。 这条小蜥蜴有两个头,但共用一个身...
一、蜥蜴的摄食 大多数蜥蜴吃动物性食物,主要是各种昆虫。壁虎类(Gekkonids)夜晚活动,以鳞翅目等昆虫为食物。体型较大的蜥蜴如大壁虎(蛤蚧,Gekko...
这只小精灵属于拉美蜥属,并以发现地“厄瓜多尔的阿尔托坦博村”的村名来命名。 摄影:PABLO J. VENEGAS 撰文:Danielle Elli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