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咬不死动物是啥?蜜獾,不仅毒蛇咬不死,而且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屌的动物了~他什么都吃,而且什么都不怕,熊敢招惹他都要遭遇。蜜獾想吃蜂蜜了就去掏蜂窝,上千只蜜蜂...
蜜獾(学名:Mellivoracapensis)是鼬科蜜獾属下唯一一种动物,它们以“世界上最无所畏惧的动物”被收录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数年之久。栖息于热带雨林和开阔草原地区,独居或成对生活,多在黄昏和夜间活动,白天在地洞中休息。杂食性,以小型哺乳动物、鸟、爬虫、蚂蚁、腐肉、野果、浆果、坚果等为食,可捕食剧毒蛇,尤喜食蜂蜜。与指蜜鸟具有典型互惠行为,常跟随善于发现蜂巢但不能捣毁蜂巢的响蜜鴷,用利爪捣毁蜂巢,分享蜂蜜,而其厚密粗糙的皮毛可以抵御蜂群的攻击。性凶猛,生存力强;具同类相残现象,幼崽存活率仅50%。分布于非洲、西亚及南亚。
栖息和浅居在各种类型地带——雨林、开阔的草原。南部非洲博茨瓦纳境内的卡拉哈里大沙漠,半沙漠化的荒原,稀疏植被,骆驼刺、红柳、胡杨生长的环境。[2]
蜜獾通常在非洲和亚洲的南部和西部出现。吉尼斯世界纪录把它命名为“最大胆的动物”。这种动物表面看起来很可爱,实际上几乎会攻击所有东西,它很聪明能够知道敌人的弱点。例如,当面对的是一个男人它会攻击他的睾丸。它也是为数不多的使用工具的一种动物,例如用原木作为梯子。蜜獾喜欢蜂蜜,它们会不顾自身的安危直接冲进蜂箱—这往往不幸的导致其死亡。蜜獾能杀死年幼的鳄鱼,而且它是非常有效的蛇杀手。它有多次杀死过3~4米以上大小岩蟒的记录。这些动物的凶猛在自然界众所周知的,一般情况下狮子豹子都不愿意去招惹它们,但有时玩的太过火也会被豹子或狮子杀死。
蜜獾对蛇毒有很强的抵抗力,是世界上少有的对蛇毒有抵抗力的动物之一。对待异类性格凶猛、好斗。性格勇敢,坚毅,顽强。捕猎效率很高,与其它掠食动物不同的地方在于蜜獾总是不停的捕食以满足自己不断运动所消耗的能量,其他的掠食动物往往在捕食一次之后进行休息。蜜獾的猎物约有60种,从小昆虫到小兔子,它们都能吃。一只雄性蜜獾每小时能轻轻松松地奔跑9.6公里,它的活动范围超过200平方英里甚至更大。
蜜獾经常在夜间捕食,白天躲在洞里或者岩石缝里睡觉。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蜜獾白天也觅食,善于挖洞,蜜獾有力的武器不是它的爪子和牙齿,是它的凶猛,几乎什么都不怕,非洲豹捉到它要用1小时才能将它制服,因为它的皮毛光滑韧性强,很难伤到体内,蜜獾同类有自残现象,尤其对幼崽,只有一半幼崽能长到成年。[1]
雄性蜜獾有很大的活动范围并相互重叠,较小的家族可达13位雌性。是行为涉及到一夫多妻制的交配系统,其中一只雄性化可以和与多个雌性交配。虽然蜜獾通常过着孤独的生活,一个雌蜜獾常常带领一只幼崽,完全依赖于母亲抚育。雌蜜獾怀孕期50~70天,小蜜獾12~16个月后才能独自生活,幼崽独立前完全依赖于母亲,生育间隔时间超过12个月。[1]雌性蜜獾要比雄性蜜獾小一些,它们为了觅食和哺育后代,活动范围也超过50平方英里。一只母蜜獾每三五天就要叼着自己两个月大的孩子,疾奔1英里多去寻找新的洞穴。一旦幼兽能够自己行走,母蜜獾和孩子就会分开在不同洞穴居住,以此来降低被捕食者发现的几率和寻找更多的食物。[2]
中文名称 | 拉丁学名 | |
---|---|---|
1. | 蜜獾埃塞俄比亚亚种 | Mellivoracapensisabyssinica |
2. | 蜜獾中亚亚种 | Mellivoracapensisbuechneri |
3. | 蜜獾指名亚种 | Mellivoracapensiscapensis |
4. | 蜜獾乍得湖亚种 | Mellivoracapensisconcisa |
5. | 蜜獾中非亚种 | Mellivoracapensiscottoni |
6. | 蜜獾尼泊尔亚种 | Mellivoracapensisinaurita |
7. | 蜜獾印度亚种 | Mellivoracapensisindica |
8. | 蜜獾白背亚种 | Mellivoracapensisleuconota |
9. | 蜜獾肯尼亚亚种 | Mellivoracapensismaxwelli |
10. | 蜜獾阿拉伯亚种 | Mellivoracapensispumilio |
11. | 蜜獾斑点亚种 | Mellivoracapensissignata |
12. | 蜜獾波斯亚种 | Mellivoracapensiswilsoni |
在红色目录中列为低危物种,因为该物种分布范围较宽,没有明显的生态危机(具有广泛的栖息地和海拔宽容度,食物来源丰富)。然而,清楚地识别各种威胁,导致局部数量下降。[5]
蜜獾因为它的共生伙伴,聪明的指蜜鸟作为蜜源向导而闻名。指蜜鸟呼唤蜜獾跟随着自己,把蜜獾带到蜜蜂的家。指蜜鸟依靠这位哺乳动物强壮的爪子,击破它先前发现的蜂巢。这种奇怪的伙伴关系还有待于科学的论证。因为采蜜人亲眼目睹了这种合作,他们也很规律地跟从指蜜鸟的引导,在鸟儿飞来飞去的召唤下,人们被引导到几公里以外的蜂巢去。研究表明,指蜜鸟知道方圆250平方公里内的每一个蜂巢的位置。采蜜人依靠指蜜鸟维持生活,每次总是留下一些蜂巢作为回报。[1]
抱歉,您访问的网站页面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