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该分类下还没有文章!
滇金丝猴(学名:Rhinopithecusbieti),又名黑金丝猴、黑仰鼻猴、雪猴、大青猴,体长:51-83厘米,仅在中国的云南和西藏高山针叶林有分布,是世界上栖息海拔高度最高的灵长类动物。它们的主要食物是针叶树的嫩叶和越冬的花苞及叶芽苞。滇金丝猴的模式标本于1871年采于云南德钦阿墩子,现收藏在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1]。
滇金丝猴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针叶林带,活动范围可从2500米到5000米的高山。主食松萝针叶树的嫩叶和越冬的花苞及叶芽苞,食植物嫩芽及幼叶。婴猴的出生多集中3-4月,雌猴两年生一胎,孕期约为7个月。仅分布在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喜马拉雅山南缘横断山系的云岭山脉当中,澜沧江和金沙江之间一个狭小地域。滇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物种。继大熊猫后,金丝猴被列为第二国宝[2]。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
其他直播
有错误4877937已反馈
有错误3437965已反馈
有错误1042088已反馈
有错误13864399已反馈
有错误859175已反馈
纠错
关闭纠错
每年11月中旬所观察到的猴群中,成年雌猴几乎都抱有幼仔,且大小都比较整齐,据其形态,估计大多是在7~8月出生的。由于它们栖息地比川金丝猴海拔高,故产仔要迟2~3月[4]。
是典型的一夫多妻制,成年雄猴和雌猴比例约为3:1,这种小家族为基本繁殖单位。同时,也存在游离在小家族(之外的、全由单身汉组成的"全雄"亚组,他们是在争夺交配权过程中的失意者和那些尚未完全成年小伙子们。婴猴的出生多集中3-4月;雌猴两年生一胎,孕期约为7个月。[5]
韩联宪(1994)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人工圈养条件下的滇金丝猴共22只,其中中科院昆明动物所13只,昆明动物园4只,北京动物园5只,均来自同一个自然群。
[6]2007年-2010年昆明动物所陆续有7只子二代的滇金丝猴出生。
滇金丝猴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针叶林带,活动范围可从2500米到5000米的高山。平时多在3500~4500米高度的云杉、冷杉林中活动。[7]
滇金丝猴的猴群不大,多为20~60只,尚未发现有150只以上的大群。为多雄多雌的混合群体,有社群等级行为。无明显的季节性的垂直迁移现象。活动范围与猴群大小有异,约20~133.4平方米,其平均密度为1.12~2.5只平方米。主食松萝针叶树的嫩叶和越冬的花苞及叶芽苞,也食植物嫩芽及幼叶,7、8月还吃箭竹的竹笋和嫩竹叶,冬季也吃漆树的果子。[2]
滇金丝猴在中国仅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缘横断山系的云岭山脉当中,澜沧江和金沙江之间一个狭小地域。地带狭窄,仅在中国的云南西北、西藏东南的高山林地有分布。[3]
2013年8月7日,中法生物学家联合考察团在经过多天的实地考察和分析研究后对记者透露,中国的滇金丝猴数量已增至3000多只。[8]
布在喜马拉雅山南缘横断山系的云岭山脉当中,澜沧江和金沙江之间一个狭小地域。[9-10]分布于澜沧江与金沙江之间云岭山脉主峰两侧的高山深谷地带,面积约20,000平方公里,向北延伸到西藏境内的宁静山脉,包括云南德钦县、维西县、丽江、剑川县、兰坪、云龙县等县,以及西藏芒康县境内[4]。在世界近200种现存的灵长类动物中,海拔分布超过2000米的寥寥无几,但滇金丝猴却能够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是金丝猴界最特化的一个亚种。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的滇金丝猴分布区域广泛,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才逐渐退缩到云南与西藏交界的一隅,终年生活在冰川雪线附近的高山针叶林带。这里坡陡崖深,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恶劣。现已查明滇金丝猴自然种群仅存13个,约1000~1500只,它们活动在金沙江与澜沧江夹峙的云岭山脉,行政区划是西藏的芒康,云南的德钦、维西、兰坪和丽江等五县境内“已极度破碎的高寒冷杉林带之中”,分布面积约两万平方公里。这些自然种群处于彼此隔离的状态,呈岛屿状分布,各群体之间无法进行基因交流。这更增添了人们的忧虑。的确,滇金丝猴已经到了灭绝的边缘。保护生物学认为,有一类物种叫做“关键种”,它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关键种的兴衰直接影响着系统中其它物种的兴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往往是植物。例如在云岭山脉的关键种就是云杉和冷杉,它关系到林中无数物种的生存,包括滇金丝猴。所以,一旦这两个树种毁灭,必将导致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分崩离析。[1]
德钦县
德钦县是滇金丝猴的主要分布县,共有6群约700只。占总数的一半。在白马雪山保护区及其邻近地域活动的4个滇金丝猴种群,只有茨卡通群和义用群的活动范围完全在保护区内,而各么茸群约200~250只,主要在保护区外;另一个吾牙善牙群的活动领域,一半在保护区内一半在保护区外。剩下的9个滇金丝猴自然种群均在保护区外,大致是这样分布的:西藏芒康县有2群约350只;云南德钦县巴美后山,在甲卡村附近有1群约50只;阿东河有1群约50只;维西县的萨马果林区与德钦县的各么茸、施坝和白马雪山保护区共同拥有一群;兰坪县和兰坪、云龙交界处共有3群,丽江县有2群。一共是13个自然种群,截止于1994年,共有滇金丝猴约1500只。每一群滇金丝猴,都是重要的。正因为每一群都处于孤岛状态,因而每一群都是一个基因库。在跟踪考察研究的4年里,他们发现跟踪的吾牙善牙群的数量逐年减少,1990年11月有300只,到1994年7月只剩下200只,不到4年竞减少了1/3。应该说这一猴群的保护状况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因而不难想象保护区外其它9个猴群的命运,不会比吾牙善牙更为乐观。当云岭山脉凶猛的食肉动物相继灭绝和濒临灭绝的时候,滇金丝猴的天敌,便只剩下最危险、最可怕的“人”了。由于森林不断被砍伐,滇金丝猴的栖息地正在加速破坏,往昔连成一片的大森林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呈弧岛分布。13个滇金丝猴的自然种群相互隔离,各猴群之间不可能进行基因交流,造成近亲繁殖,种群退化。又由于滇金丝猴分布区内居民有藏族、傈僳族、彝族、纳西族、白族、普米族等众多少数民族,他们多有传统的狩猎习惯,其中尤以傈僳族的狩猎风俗为甚。而滇金丝猴这一濒危物种,对于猎杀的承受力极小。专家认为,滇金丝猴与长臂猿的情况类似,每百只在1年内的损失,不得超过1个雌性个体和1个幼体,方能保证该种群的发展,因而偷猎者是其生存面临的最大威胁。[8]滇金丝猴被人类正式命名和科学记载已经整整有一百年的历史。法国动物学家米尔恩·爱德华(Milne-Edwards)1897年对这一物种给出了完整的科学描述,并正式按照林奈创立的双名命名法,定名为:Rhinopithecusbieti。从此,这一物种便在地球上的物种库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1]
CITES濒危等级:附录I生效年代:1997
IUCN濒危等级:濒危生效年代:1996
IUCN濒危等级:生效年代: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生效年代:1989
在动物系统分类上,它隶属于灵长目、猴科、金丝猴属。该属是现生灵长
类中极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类群。它在系统发育上处于旧大陆猴与猿之间的特殊分类地位。故金丝猴研究对于人们认识和了解人类自身的进化历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而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金丝猴属中的四个物种(包括:川金丝猴、黔金丝猴、滇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都已被列入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单之中。其中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都是当今世界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物种之一。这四种金丝猴当中除越南金丝猴仅分布在越南北部外,其余三种均为中国大陆特有分布种。因此,均应视为中国的“国宝”。[5]
有关滇金丝猴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以前。1871年,一个名叫大卫的法国人根据传闻报道了这种当时尚未科学命名的动物的存在。1890年冬季,两名法国人即索利和彼尔特在德钦县境内组织当地猎人捕获七只年龄性别不同的滇金丝猴,将其头骨和皮张送到巴黎博物馆。法国动物学家米尔恩-爱德华于1897和1898年两次对这一物种给出其科学描述,并正式命名。但从那以后,这一神秘的动物杳无音信,人们还以为它早已绝灭了呢!
中国科学家对滇金丝猴的研究是1960年以后开始的,当时在云南德钦县收集到8张滇金丝猴皮才证实了它的存在。但真正对它的实地科学考察则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次才首次获得三个完整的标本,从而揭开了它那神秘的面纱。
从那以后,滇金丝猴保护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于1983年建立了第一个滇金丝猴保护区—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而拉开了对这一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行动序幕。这些行动极大地推动了滇金丝猴的保护,再加上近二十年来中国科学家前赴后继的科研努力及各种媒体的宣传报道,其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得到了世人的认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它成为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吉祥物之后,滇金丝猴的知名度急剧上升。中国政府已经把“金丝猴保护工程”列入其十五个野生动植物专项保护工程之中。[1]
滇金丝猴的模式标本于1871年采于云南德钦阿墩子,现收藏在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1897年由米勒·爱德华定名。
最早对滇金丝猴进行科学纪录的是法国传教士彼尔特,他1890年在中国云南省西北部的白马雪山开展狩猎活动,捕猎到了滇金丝猴,并进行了解剖。在此后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科学界再也没有关于这个物种的任何信息,对这个物种的生态习性都没有任何了解。滇金丝猴的模式标本采自于云南德钦巴美,现收藏于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
时隔70年,在1960年,动物学家彭鸿绶教授偶然地在云南德钦的畜产公司看到了滇金丝猴的皮,意外的证实这个神秘物种仍然存在。通过与当地少数民族接触,发现当地人对滇金丝猴并不陌生,他们把这种猴子叫做“大青猴”“白猴”或“花猴”,是他们的狩猎获取皮毛的对象。也就是从1960年起,随着社会的变革,原始的狩猎方式被大规模的猎杀所替代,人与猴之间的平衡被打破。1985年5月,白马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钟泰次里终于在一次陪同科学家的考察中,见到了自己要保护的对象——滇金丝猴。1992年夏天,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龙勇诚和美国加州大学博士柯瑞戈在白马雪山深处一个叫崩热贡嘎的地方建立了营地,对滇金丝猴进行了3年的野外研究。1993年5月,摄影师奚志农跟随考察小组以其深入滇金丝猴的活动区域,由于滇金丝猴的活动范围很大,拍摄活动历尽艰辛,终于在3个月后等待到机会,在200米的距离内,拍摄到了滇金丝猴,这是最早的滇金丝猴影像资料。[8]
尚未制定出具有总体指导意义的“滇金丝猴保护行动计划”,所以协调针对该物种的各项保护活动及对其相关资源进行统一调配。
有些猴群“溢出”保护区的现象严重。即原来主要只保护内活动,主要在保护区外活动,所以保护区难以对之实施有效的管理。
对猴群的管护还十分粗放,而其分布区大多为狩猎传统盛行地区。所以,好些猴群的生命安全仍未得到充分保证。
近百年来的当地人口急剧上升使农地和牧地需求增长明显,造成其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从而导致许多猴群的消亡。
对滇金丝猴的科研投入太少,离其需求底线相差甚远。所以,虽有过去二十年的科研艰苦奋斗,但人们对滇金丝猴的食、住、行基本生活需求仍了解甚少,所以很难对其保护行动决策提供各种相关科学依据。[14]
组织一个包括专家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班子,制定出跨世纪滇金丝猴保护战略行动计划。
加强相关保护区和基层林业管理部门对野生动物的管理能力建设,并从财力上和管理机制上予以保证和落实。
建立和扩大现有相关保护区的面积,使所有滇金丝猴群的现有栖息地和重要扩散地及生态走廊带均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探索当地社区参与式共管模式和村社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模式,彻底杜绝各种狩猎活动,并帮助当地社区群众脱贫致富,解决替代能源、替代建材和替代生计等实际生产生活问题。
加大对滇金丝猴的科研投入,让科学家能真正脚踏实地的了解这一物种的生态行为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问题,为保护行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滇金丝猴(学名:Rhinopithecus bieti),俗名:雷猴,反鼻猴,黑金丝猴,黑仰鼻猴,雪猴,仰鼻猴,黑猴,花猴。虽名为“金丝猴”,实际并无金黄色的毛...
撰文、摄影:于凤琴 在云南省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区深处,维西县塔城保护站,栖息着一群滇金丝猴。它们是中国特有物种。继大熊猫后,被列为“国宝”。 滇金丝猴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