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猫头鹰,大家一定都不陌生。“猫头鹰”这个名字是人们对一大类以夜行性为主的猛禽的俗称,而生物学家们一般称这些鸟类为“鸮(xiāo)”。目前,全世界生活着100...
长耳鸮(学名:Asiootus),耳羽簇长,位于头顶两侧,竖直如耳。面盘显著,棕黄色,皱翎完整,白色而缀有黑褐色。上体棕黄色,而密杂以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颏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而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腹以下羽干纹两侧具树枝状的横枝。跗蹠和趾密被棕黄色羽,眼橙红色。以小鼠、鸟、鱼、蛙和昆虫为食。对于控制鼠害有积极作用,应大力保护。属于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小量度:体重♂208-305g,♀215-326g;体长♂330-390mm,♀327-393mm;嘴峰♂25-26mm,♀25-26mm;翅♂283-295mm,♀285-305mm;尾♂145-160mm,♀143-161mm;跗蹠♂36-41mm,♀40-45mm。[1]
食性:以鼠类等啮齿动物为食,也吃小型鸟类、哺乳类和昆虫。如雀类、莺类、蝙蝠、甲虫、金龟子、蝗虫、蝼蛄等。[1]
习性: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树林中,常垂直的栖息在树干近旁侧枝上或林中空地上草丛中,黄昏和晚上才开始活动。平时多单独或成对活动,但迁徙期间和冬季则常结成10-20只,有时甚至结成多达30只的大群活动。
叫声:雄鸟发出含糊的ooh叫声,约两秒钟一次。雌鸟回以轻松的鼻音paah。告警叫声为kwek,kwek。雏鸟乞食时发出悠长而哀伤的peee-e声。繁殖期常于夜间鸣叫,其声低沉而长,似不断重复的‘hu-hu-’声。[1]
长耳鸮喜欢栖息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等各种类型的森林中,也出现于林缘疏林、农田防护林和城市公园的林地中。[4]
旅鸟:百慕大群岛、不丹、古巴、直布罗陀、香港、冰岛、科威特、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阿曼、卡塔尔、圣皮埃尔和密克隆、沙特阿拉伯、斯瓦尔巴岛和扬马延岛。
生活在中国的长耳鸮除了在青海西宁、新疆喀什和天山等少数地区为留鸟外,在其他大部分地区均为候鸟,其中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河北东北部等地为夏候鸟,而从河北、北京往南,直到西藏、广东,以及东南沿海各省等地均为冬候鸟。[4]
上文提到长耳鸮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为夏候鸟,但也发现例外,不知是因气候变暖还是长耳鸮耐寒能力增强了或者兼而有之,三九天在长春市新城大街的某培训中心大院里也见到了长耳鸮在树上晒太阳,从入冬一直住在这里,总共九只。图片为微信网友于2016年1月18日(农历腊月初九)长耳鸮在树上晒太阳。
中文名称 | 拉丁学名 | |
---|---|---|
1. | 长耳鸮指名亚种 | Asiootusotus |
2. | 长耳鸮北美东部亚种 | Asiootuswilsonianus |
3. | 长耳鸮加那利群岛亚种 | Asiootuscanariensis |
4. | 长耳鸮北美西部亚种 | Asiootustuftsi |
迁徙行为于其他物候现象稳定的候鸟,而受食物因素的影响较大,例如在东北的沈阳也曾记录到越冬的长耳鸮群体,而其他越冬地的长耳鸮栖居的时间和地点并不十分稳定。此外,食物还影响着长耳鸮的繁殖成功率和它们的种群数量。[4]该物种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7]
繁殖期为4—6月,这时特别喜欢鸣叫。因为大多在夜间进行求偶炫耀,所以方式也比较简单,只能做一些近距离的表演,如鞠躬、拍打翅膀,以及互相亲吻,整理羽毛等,有时还鼓动着翅膀,嘴里发出一种奇异的噼啪声,并且轮番地倒换着双脚。营巢于森林之中,通常利用乌鸦、喜鹊或其他猛禽的旧巢,有时也在树洞中营巢。每窝产卵3—8枚,通常为4—6枚。[4]卵白色,卵为卵圆形,大小为39-45mm×32-35mm,平均43mm×33mm,重19.6g。[1]孵卵过程全部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27—29天。它的雏鸟是晚成性的,孵出45—50天后离巢。[4]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抱歉,您访问的网站页面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