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该分类下还没有文章!
金丝猴(拉丁学名:Rhinopithecus),毛质柔软,鼻子上翘,有缅甸金丝猴、怒江金丝猴、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越南金丝猴6种,其中除缅甸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外,均为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
金丝猴群栖高山密林中,以浆果、竹笋、苔藓为食,亦喜食鸟蛋等肉类,栖息地海拔很高,身上的长毛可耐寒。6个品种均为珍稀品种,均列为红色物种名录濒危品种。[1]
其中川金丝猴毛色为金黄色,肩背具长毛,尾与体等长或更长,成年雄体长平均为680毫米,尾长685毫米;
黔金丝猴体型近似川金丝猴而稍小,但尾较之更长,体长为637~690毫米,尾长846~905毫米,体背灰褐,有的具黄的色调;
滇金丝猴身体较川金丝猴稍大,体长740~830毫米,尾相对较短,略等于体长,约510~720毫米,身体背面、侧面、四肢外侧,手、足,和尾均为灰黑色。在背面并具有灰白色的稀疏长毛。颈侧、腹面、臀部及四肢内侧均为白色;
怒江金丝猴通身黑色,只有面部、胸部和会阴部有点白色,体重一般在20~30千克,稍大的在35~45千克,体长在1.2米左右;
越南金丝猴体形较小,胸部、腹部为黑色,四肢内侧浅黄色;
缅甸金丝猴全身的毛几乎全黑,头顶有一撮细长向前卷曲的黑毛,耳部和颊部有小撮白毛,面部皮肤呈淡粉色,下巴上有独特的白色胡须,会阴部为白色且容易分辨;尾巴较长,几乎是身长的1.4倍,成年雄性缅甸金丝猴,身长55.5厘米,尾长78厘米。[2]
金丝猴群栖高山密林中。主要在树上生活,也在地面找东西吃。以野果、嫩芽、竹笋、苔藓植物为食。主食有树叶、嫩树枝、花、果,也吃树皮和树根,爱吃昆虫、鸟和鸟蛋。[5]
金丝猴具有典型的家庭生活方式,成员之间相互关照,一起觅食、一起玩耍休息。在金丝猴的家中,未成年的小金丝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非常调皮,也倍受父母宠爱,但小公猴成年后就会被爸爸赶出家门,只能自己到野外独立生活。
随着栖息地海拔的升高,不同种类的金丝猴的发情期会有延后。[4-5]
黔金丝猴仅见于贵州梵净山。
滇金丝猴分布于澜沧江与金沙江之间云岭山脉主峰两侧的高山深谷地带,向北延伸达西藏境内的宁静山脉,包括云南德钦县、维西县、丽江、剑川县、兰坪、云龙县等县,以及西藏芒康县境内。
川金丝猴布于四川、陕西(宁陕)、湖北及甘肃,深居山林,结群生活。[7]
缅甸金丝猴国外分布于缅甸克钦州东北部,国内分布于中国高黎贡山地区。
怒江金丝猴分布于中国怒江地区。
越南金丝猴仅分布于越南北部宣光省和北太省之间石灰岩山地的低海拔亚热带雨林中。[6]
金丝猴的进化树关于仰鼻猴属内的分类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观察到人工饲养下互配可育,认为应该是一个种的四个亚种。当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时,仰鼻猴最早是分布在横断山脉的一个种,后来由于地质变化发生生殖隔离而演化出4个种,这种隔离发生于2.5万年前,由于隔离的时间较短,这些中并不是完全种。依照不同的生态特点,进入高海拔生存的滇金丝猴称为进化上先进种,而越南金丝猴相对最原始,川金丝猴与黔金丝猴亲缘较紧,黔金丝猴相对较原始。[1]
川金丝猴的发现
在发现大熊猫之后,法国传教士佩尔·戴维(PereDavid)又发现了另一种让全世界人民喜爱的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川金丝猴。1862~1874年,法国传教士戴维一植物标本寄回法国,并且引进了许多植物新种到法国和欧洲各国外,还在中国发现了58个鸟类新种,100多个昆虫新种和许多重要的哺乳动物新种,其中包括中国特有的哺乳动物大熊猫、金丝猴和麋鹿。1867年戴维第二次来华后,听说四川西部一带动物种类很多,而且有一些是人们尚未知晓的珍稀物种,便从上海到达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担任穆坪东河邓池沟教堂的第四代神父。1869年5月4日,猎手们为戴维捕到6只“长尾巴猴”。经过戴维的认真思考,他给“长尾巴猴”取名“仰鼻猴”。滇金丝猴的发现
1890年冬,法国传教士彼尔特在云南与西藏交界的察里雪山组织当地猎人捕获了7只年龄、性别不同的滇金丝猴,并将其头骨和皮张送到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这也是全球第一次有关滇金丝猴的科学考察。1897年,法国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根据这7只标本首次为滇金丝猴进行科学描述,并正式命名。但此后近一个世纪,科学界再也没有关于这个物种的任何信息,对这个物种的生态习性都没有任何了解。时隔70年,1960年,中国动物学家彭鸿绶教授偶然在云南德钦畜产公司看到了8张滇金丝猴皮张,意外地证实这个神秘物种仍然存在。
越南金丝猴的发现
越南金丝猴是一种小型、黑色腹及四肢内侧浅黄的长尾素食猴子,1910年才被发现,失踪半个世纪,到1989年才又发现,仅有200只,栖息于越南北部。
怒江金丝猴的发现
2010年初,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的科研人员在缅甸克钦邦东北部进行灵长类动物调查时,收集到一具完整的仰鼻猴尸体标本。经比较,科研人员兴奋地判断,新物种不同于任何已知灵长类,正是寻找多年的第五种金丝猴。
1870年,川金丝猴被科学命名;
1897年,滇金丝猴被科学命名;
1903年,黔金丝猴被科学命名;
1912年,越南金丝猴被科学命名;
2010年,怒江金丝猴被科学命名;
中文名 | 拉丁名 | 英文名 |
---|---|---|
川金丝猴 | Rhinopithecusroxellanae | GoldenSnub-nosedMonkey |
黔金丝猴 | Rhinopithecusbrelichi | GuizhouGoldenMonkey |
滇金丝猴 | Rhinopithecusbieti | BlackSnub-nosemonkey |
越南金丝猴 | Rhinopithecusavunculus | GoldenMonkey |
怒江金丝猴 | Rhinopithecusstrykeri | |
缅甸金丝猴 | Rhinopithecusstrykeri | MyanmarSnub-nosedMonkey |
中国已经建立西安周至金丝猴保护区、白河川金丝猴保护区、沿渡河金丝猴保护区、红拉山滇金丝猴保护区、巴东县沿渡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安金丝猴自然保护区等对金丝猴实施保护。[4]
近日,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中科院动物所的怒江金丝猴合作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采用野外调查结合红外监测的方法,第一次揭示了怒江金丝猴这一迄今最晚发现的金丝猴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