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该分类下还没有文章!
山雀,是体型较麻雀纤细的食虫鸟类,常见于平原、丘陵、盆地等,在山地林区数量犹较平原地区的数量多。山雀的羽毛大多以灰褐和棕灰色为主,它们的鸣声差异虽极显著,但多少都带有“仔仔黑”的音阶,易于分辨。多筑巢于树洞或房洞中,又几乎终日不停地在林间取食昆虫,且多为害虫,故成为农业、林业所欢迎的对象,国内外已进行的招引工作有显著效果。
我国山雀的种类很多,大多数均为留鸟。其中最常见的有大山雀和沼泽山雀。
雀形目(Passeriformes)山雀科(Paridae)山雀属(Parus)鸟类,形小,活跃,栖于林地或庭园。最著名的是大山雀(Parusmajor),见于欧洲、西北非和亚洲(直到爪哇附近);长14公分(5.5寸);白面黑头;西部亚种的下体黄色,东方亚种的微白或淡黄,都有一条黑色中线。在北美,titmouse一词仅指四个有冠的种。其中最著名的是簇山雀(P.bicolor),长17公分(6.5吋),淡蓝灰色,两胁粉红褐色。黑顶山雀(P.atricapillus,参阅北美山雀〔chickadee〕条)遍布北美。
从山雀的拉丁学名是Psaltriparusminimus,属于长尾山雀科(Aegithalidae)。纯色山雀的拉丁学名是Parusinornatus;簇山雀的拉丁学名是P.bicolor——二者均属于山雀科(Paridae)。
利用苔藓合其它植物筑巢,鸟巢悬吊,呈葫芦状。普通山雀,带有灰色鸟冠,生活于美国西南部。鸟草枝、羽毛和苔藓铺于树洞中构成鸟巢。鸟蛋孵于鸟巢中。
山雀是常见的鸟类,性情活泼,常在枝头跳跃,喜群居,以昆虫、浆果和种子为食,在树洞或岩缝中筑巢,巢呈蝶形。
体型小(比常见的麻雀小),嘴短而尖,呈锥形。跗趾强健。性活跃,食昆虫,穿梭于树从间,在树上取食。通过胸部纵纹、翅斑、冠羽、脸斑及上体、下体颜色识别种类。
体型小,难观察;
有的种有多种亚种,体色差异大;
好多种的识别依据体色,受观察条件的限制体色常判别不准
胸中部有无黑色纵纹;
翼斑有无及翼斑多少
冠羽有无;
脸斑的形状及颜色
上体、下体颜色。
胸中部无黑色纵纹下体白的山雀
沼泽山雀、褐头山雀、煤山雀胸中部有黑色纵纹的山雀
西域山雀、大山雀、绿背山雀
冠羽显著的山雀
黄颊山雀、台湾黄山雀、冕雀、黑冠山雀
外形似啄花鸟的山雀
黄眉林雀、火冠雀
上体褐、下体棕红的山雀
白眉山雀、红腹山雀
除南美洲,大洋洲和极地外,山雀几乎遍及全球,约有3属46种,我国有3属17种。
大约50种山雀属于纯种山雀,10种生活在北美地区,包括北美山雀、普通山雀(plaintitmouse)和簇山雀(tuftedtitmice)。长尾雀生活在北美地区,典型代表是从山雀。生活在北美的黄头小山雀(verdin)是唯一的吊巢雀。
山雀体长3至8英寸(7.5至20厘米)。灰色,身体下部呈白色。有些类别山雀具有鸟冠。山雀通常居住在林地,以昆虫、浆果和种子为食。雌性山雀可产3-15个蛋,鸟蛋上有褐色、红色或灰色的斑点。从山雀(bushtit),没有鸟冠,活跃于英属哥伦比亚到危地马拉(Guatemala),落基山脉(Rockies)到俄克拉荷马州(Oklahoma)的地区。
簇山雀,带有灰色或褐色鸟冠,生活于安大略湖(Ontario)南部到墨西哥北部。以前此类山雀并不在北部活动,直到1914年才在安大略湖发现其踪迹。簇山雀的北迁可能是出于冬天喂鸟者为其提供食物的原因。簇山雀在树洞中筑巢。
繁殖期为3~8月间,年繁殖两窝。一般营巢于4~5月。巢筑在树洞、石隙、墙洞中。距地面2~6米,利用苔藓、羽毛和兽毛、棉花、草茎、草根及树皮纤维。巢窝大小常随洞穴条件而变化。产卵6~13枚不等,卵色白并带有红褐色细斑,在钝端较密集。卵大小平均为17毫米×12.9毫米,卵重1.4克。产卵后约15日左右雏鸟孵出,育雏期14~16日。
沼泽山雀(Paruspalustris)体型比大山雀略小,也是留居于我国各地的最常见的山雀,头顶黑色而不具白斑,背羽砂灰褐色,颏喉部具黑色,腹面无黑色宽纵纹,这些都是与大山雀明显的区别。生活习性、筑巢地点以及巢的结构均与大山雀相似,但分布范围略小,较常见于较高一点的山林地区。鸣声比大山雀弱细,但特别响亮清脆,好像是吹水哨的“伯儿、伯儿”声,常鸣“仔仔、黑黑、仔仔”。卵乳白色,具红棕色斑点。食性与大山雀基本相同。
沼泽山雀虽然名字中有沼泽二字但实际上并不栖息在沼泽中,他们常在针叶林阔叶领或针阔混交林中高大乔木的树冠活动,偶尔也到低矮的灌丛中觅食,在近水源的林区更易见到,这也许就是沼泽二字的来历。
黄腹山雀[1](学名:Parusvenustulus)属雀形目山雀科山雀
属。全长约10cm。是中国特有鸟类,属稀有鸟类,应注意保护。腹部黄色,体型较小且无大山雀及绿背山雀胸腹部的黑色纵纹。雄鸟头部及喉、胸黑色,头侧具大型白斑,枕部有一白色沾黄的块斑。背蓝灰色。飞羽暗褐色,翼上具两条白色沾黄的翅斑。尾羽和尾上覆羽黑色。体腹面黄色。雌鸟额、头顶、眼先和背灰绿色,喉、两颊及耳羽白色,下体淡黄沾绿色。栖息于海拔500~2000米的山地,常结群活动,于高大的针叶树和阔叶树上或穿梭于灌丛间,有时与大山雀混群,主要取食昆虫,也吃植物性食物。4月开始繁殖,在树洞中营巢,每窝产卵5~7枚,卵白色,具红色或褐色点斑。黄腹山雀在山雀家族中是少有的“夫妻”双栖双飞鸟,可以说是山雀中的爱情鸟。国内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河南、山西、湖北、湖南、江苏、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河北、北京。体小(11厘[1]米),颈背部有白斑。头顶黑、喉及上胸黑,翼具两道白色翼斑。有的亚种具尖状的黑色冠羽。
与褐头山雀、沼泽山雀易混,区别在有两道翼斑,颈背有白斑及喉部黑色区块大。
体大(15厘米),头[2]黑,而具一半椭圆形颊块但在颈环处中断。有一道由喉至下体的黑色纵纹。背、翼灰色,有一道白翼斑。上背灰,腹部白略沾灰。
与大山雀的灰色亚种易混,但上体为较单纯灰色,头部颈侧环中断,且分布区不重叠。
中国6个亚种,区别在腹部及上背颜色。雄鸟胸、腹部纵纹宽,雌窄,幼鸟减为胸兜。腹部黄色的亚种与绿背山雀易混,区别在翼上有一道白翼斑,且分布区不重叠。
大山雀喜吃果实及昆虫,大山雀消灭害虫的能力十分著称,在果园中能消灭一些对苹果、梨、桃等危害严重的害虫,例如青刺蛾、天牛幼虫、蝽象等害虫;在农田附近也食直翅目、鳞翅目等害虫。特别在林区,大山雀嗜食松毛虫,冬季能啄食树皮内越冬的松毛虫,雏鸟的食物中主要为松毛虫。大山雀的嘴小巧而尖硬有力,冬季潜藏在树皮中的害虫也被啄出。一年四季,主要以害虫为食。
体略大(13厘米),头黑而具一半椭圆形颊块。有一道由喉至下体的黑色纵纹。翼有两道白翼斑。上背绿色,腹部鲜黄。雄鸟[4]胸、腹部纵纹长至臀,雌鸟短至下腹。与黄腹大山雀亚种区别在翼上有两道白翼斑,上背更绿。
体大(14厘米),黑色冠羽显著,颈侧黄,脸黄,贯眼纹自眼部向后延接黑色颈部。喉至下体有黑色纵纹。上体黑、背有白色点状纵纹,翼有两道[5]白点状翼斑。雌鸟体背较绿,喉灰、下体黄,无黑色纵纹。
体小(13厘[6]米),黑色冠羽长,颈侧白。下体自眼先至下体柠檬黄色。上体灰绿,大覆羽灰但无明显翼斑。雄:臀有黑斑。雌:无臀斑。幼:色浅,下体偏白。
体小(12厘米),黑色[8]羽冠常竖起,颈侧白。头黑,脸具白颊块,上体、下体灰,无翼斑,臀棕色。
体小(13厘米),嘴短,头白沾灰,具[9]蓝灰领环并与贯眼纹相连。下体白,上体蓝灰,翅蓝具白色粗翼斑。腹部有黑块。
体甚小(10厘米),尾甚短与翅等长,显怪异,外形似啄花鸟。上体大致橄榄色,额、喉棕红,眉纹及脸部鲜黄,喉、胸鲜黄,腹下淡白沾灰。腰黄色。雌鸟鲜黄色被暗黄橄榄色代替,下体灰。幼鸟下体白。与黄眉林雀易混,区别在无冠羽,腰部黄[3]色,头部、颈侧色较重(不是灰色)。生于高山针叶林或混交林间,也活动于低山开阔的村庄附近,冬季见于平原地区。国内分布于陕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国外分布于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等地。
与红腹山雀易混,区别在无白色脸颊。
生于海拔3000-4000米左右的山坡灌丛间。
国内分布于青海、甘肃、四川、西藏等地。
两个小型山雀的物种正在上演一场静悄悄的战争:侵入彼此的窝里,并且产下会在敌人的“幼崽”旁边孵化的蛋。难以辨认的幼鸟很可能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渐认为,它们是一个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