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该分类下还没有文章!
夜鹭(学名:Nycticoraxnycticorax)是中型涉禽,体长46-60厘米。体较粗胖,颈较短;嘴尖细,微向下曲,黑色;胫裸出部分较少,脚和趾黄色;头顶至背黑绿色而具金属光泽;上体余部灰色;下体白色;枕部披有2-3枚长带状白色饰羽,下垂至背上,极为醒目。栖息和活动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泽和水田地上。夜出性。喜结群。主要以鱼、蛙、虾、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分布于欧洲大陆、非洲、马达加斯加,往东经小亚细亚、印度、印度尼西亚、亚洲中部、南部,一直到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朝鲜和日本。
大小量度:体重♂500-685g,♀450-750g;体长♂480-585mm,♀475-560mm;嘴峰♂57-73mm,♀63-73mm;翅♂260-294mm,♀259-296mm;尾♂93-120mm,♀86-110mm;跗蹠♂65-75mm,♀65-75mm。(注:♂雄性;♀雌性)[1]
栖息和活动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泽和水田地上附近的大树、竹林,白天常隐蔽在沼泽、灌丛或林间,晨昏和夜间活动。[1]
部分留鸟,部分迁徙。繁殖于海南岛、台湾、广东、香港、福建等南部省区的种群多为留鸟,不迁徙。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繁殖的种群部分为留鸟,部分为夏候鸟。北方地区繁殖的种群全为夏候鸟。通常于3月中下旬即陆续迁到北部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10月初迁离繁殖地。常在傍晚或夜间鸣叫,傍晚和黄昏三五成群飞行,偶尔也见有单个飞翔的,特别是雨前或阴雨天的下午以及晚上迁徙最为频繁。飞翔时2-5只排成一行,边飞边鸣。[1]
夜出性。喜结群,常成小群于晨、昏和夜间活动,白天结群隐藏于密林中僻静处,或分散成小群栖息在僻静的山坡、水库或湖中小岛上的灌丛或高大树木的枝叶丛中,偶尔也见有单独活动和栖息的。一般缩颈长期站立一处不动,或梳理羽毛和在枝间走动,有时亦单腿站立,身体呈驼背状。如无干扰或未受到威胁,一般不离开隐居地。常常待人走至跟前时才突然从树叶丛中冲出,边飞边鸣,鸣声单调而粗犷。[1]
主要以鱼、蛙、虾、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通常于黄昏后从栖息地分散成小群出来,三三两两于水边浅水处涉水觅食,也单独伫立在水中树桩或树枝上等候猎物,眼睛紧紧地凝视着水中。清晨太阳出来以前,则陆续回到树上隐蔽处休息。[1]
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各种高大的树上。常成群在一起营群巢,也常与白鹭、池鹭、牛背鹭和苍鹭等其他鹭类一起成混合群营巢。群巢的数目少者一棵树上几个至十几个,多者数十个甚至上百个。雌雄亲鸟共同参与营巢。巢由枯枝和草茎构成,结构较为简单,呈盘状。大小为外径30-51厘米,内径28-32厘米,高12-15厘米,深8-9厘米,也有利用旧巢的习性。每窝产卵3-5枚,通常4枚。卵为卵圆形和椭圆形,蓝绿色,大小为41-48mm×31-37mm,平均44mm×35mm,重22-27克,平均24克。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以雌鸟为主,孵化期21-22天。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身上被有白色稀疏的绒羽,由雌雄亲鸟共同抚育,经过30多天,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1]
旅鸟:澳大利亚、佛得角、科科斯(基林)群岛、丹麦、吉布提、法罗群岛、芬兰、直布罗陀、格陵兰、冰岛、爱尔兰、朝鲜、吉尔吉斯斯坦、利比亚、列支敦士登、卢森堡、马尔代夫、蒙古、挪威、圣赫勒拿、阿森松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舌尔、瑞典、英国。[4]
中国的西南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太平洋诸岛屿、华莱士区。中国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河南、江西、四川、贵州、云南、福建,为夏候鸟;在江苏、上海、安徽、浙江,为夏候鸟、留鸟;在上海、湖北、湖南、广东、香港、海南、台湾,为留鸟。[1]
中文名称 | 学 名 | |
---|---|---|
1. | 夜鹭福克兰群岛亚种 | Nycticoraxnycticoraxfalklandicus |
2. | 夜鹭美洲亚种 | Nycticoraxnycticoraxhoactli |
3. | 夜鹭指名亚种 | Nycticoraxnycticoraxnycticorax |
4. | 夜鹭秘鲁亚种 | Nycticoraxnycticoraxobscurus |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4]
夜鹭在中国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和西南各省曾经是较为丰富和常见的,50-60年代在北京甚至在东北长白山还能不时见到。但在整个东北地区也很难见到了,在北京和其他地区种群数量亦明显减少。原因主要是由于砍伐树木、环境污染和人为干扰。据1990年和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中国仅见到3318只,其中香港179只,台湾735只。1992年中国仅见到3168只,其中台湾2698只,香港97只,大陆仅373只,数量有所下降。[1]
中国广州市林业局介绍,外地及广州偏远农村山区滥捕、滥杀野生保护动物的现象经常发生,2008年4月以来广州市林业和森林公安部门开展了打击破坏森林资源专项行动,5月份仅在广州东旺冻品批发市场,2个小时内就缴获1000多国家级及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在另外一次行动中,则在一辆货车里一次性截获了近6000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夜鹭,这批夜鹭都是从安徽运往广州卖给酒楼食肆的,可见广州野生动物保护形势仍比较严峻。广州市结合实际情况,根据生态城市建设的需要,相继出台了3部地方性林业法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已相对完善,但在一些山区农村偏远地区,普法宣传力度还很不够,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受利益驱使,毁林开荒、滥杀野生保护动物常有发生。[6]
东湖九女墩正迅速成为数千夜鹭的乐园,它们在这里快乐地吃喝拉撒、繁殖后代,东湖的鱼儿频遭吞食,变成一片白白的粪便。鉴于夜鹭正在造成生态失衡,专家建议对其适量捕杀。一走进九女墩,顿觉一片臭烘烘的鸟粪气息弥漫,白色的鸟粪将树叶几乎全都涂成白色;嘈杂的鸟叫鸣声,令人耳鼓发麻;树林间鸟窝密麻,一棵樟树上的鸟窝就达37个。武汉大学鸟类专家唐兆子介绍,“夜鹭灾”在中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是因为夜鹭的天敌老鹰在锐减。夜鹭的繁殖能力很强,它们白天黑夜均可出来觅食。夜鹭数量过大,后果十分严重,首先是抢了同食物源的小、中白鹭的食物,影响其它物种;再是夜鹭在武汉生活长达8个月之久,要消耗数十万公斤鱼类;另外,夜鹭的粪便对环境污染厉害。唐教授建议,在丧失天敌的情况下,人类可对夜鹭适当捕杀,控制数量。[7]
聪明的小鸟——夜鹭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生存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