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刘克襄(台湾) 文/图 暮秋时日的郊野,处处有着萧索的氛围。此时若遇见一只北红尾鸲,驻足在突立的枝头,朝四方寂静观望,尾羽不停摇动,一定叫人感动不已。尤其是色泽对比鲜艳的雄鸟,灰头黑羽加上醒目橘红的胸膛。 对多数人而言,或许那仅是一只拳头大,不起眼的小小鸟,...
刘克襄(台湾) 文/图
暮秋时日的郊野,处处有着萧索的氛围。此时若遇见一只北红尾鸲,驻足在突立的枝头,朝四方寂静观望,尾羽不停摇动,一定叫人感动不已。尤其是色泽对比鲜艳的雄鸟,灰头黑羽加上醒目橘红的胸膛。
对多数人而言,或许那仅是一只拳头大,不起眼的小小鸟,甚至忽视其存在。但喜爱自然观察者,若深谙其习性,你仿佛精明的鉴赏家,发现了一块瑰丽的宝石。
我很幸运,每年候鸟南下的季节,不论走在岭南,或者台湾的乡野,都有美好的缘分,邂逅它们。当然,我更爱它,卖力地在荒旱之地来去。以轻快的飞跃,在孤寂旷野中,带出小小的天地骚动。
它们也是先头的探哨部队,仿佛提前来告知时节即将变迁,再过不久,天候将要转凉。只是不知,它们打从北方哪儿到来,那么微小的身子,如何穿过大江南北,来年又要起身回去。
运气好时,还会聆听到它发出轻质的tac-tac哨声,那是连串欢乐的哨音,仿佛不想吵到任何人般,只是提醒你,我来了喔。那是读到上苍写给大地的精湛短诗,带着具体明亮的温暖。
有一回较特殊,那是在台南俯城的巷弄邂逅,只见它沿着一家家花圃跳动,仿佛探访着寻常百姓家,我才惊觉北红尾鸲,有时也会拜访绿意盎然城市。而在那样古老城市的文化厚度里,声音也仿佛沉淀出更细腻的轻盈。
北红尾鸲在北方属于常见鸟类,昔时甚而有专门饲养的行为。许多鸟类被视为宠物,主要系以婉转的啁啾吸引人。此鸲并非以唱歌称长,而是以飞行曼妙,受到人喜爱。
饲养者多半从其雏鸟时即展开喂养训练,可以呼唤,甚至取物。夏天时,还能养在家里飞捕蚊虫。它善于在空中展现停留、转身等高难度动作,因而遂有一奇特的俗称,火燕。有此称呼,大概形容其飞行如燕之迅快,羽色却如一团火焰的炯亮。
当然此一饲养行为,如今已少存在了。我们也不乐见,这一违反动物行为的举止再发生。更何况,它们乃候鸟,一遭饲养就无法展开史诗般的美丽旅行迁移。
我们在亚热带守候,每年等待它们南下。有此一火燕故事加持,相信日后在野地遇见,应该会有更多美好的想象。